药王是谁?
孙思邈是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著有《千金药方》、《唐新本草》等,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享年141岁(有争议)。
人物生平
天资聪颖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他便立志从医。
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明,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18岁时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开始为乡邻治病。
修行终南
北周静帝时,杨坚执掌朝政,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仕途功名,认为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坚决不接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中。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
他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应诏入京
唐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见到他7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太宗想授予孙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绝了,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谏议大夫,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 。碍于情面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刘神威,说徒弟好学,年轻有为,高宗就应允后立即安排刘神威进了太医院。
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高宗特赐他良驹等物,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孙思邈,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退隐五台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故里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唐永淳元年(682年),孙思邈与世长辞,享年142岁。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牲畜。
TAG:
热门标签: 铜钱(1) 多久(13) 福原爱(1) 皇帝(111) 崇祯(2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圆锥的侧面积公式
圆锥侧面积公式为S圆锥侧=(1/2)(2πr)l=πrl。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h,母线长为l(l^=r^+h^);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半径为l,弧长为2πr。因此,得出圆锥侧面积=(1/2)(2πr)l=πrl。圆锥侧面积公式圆锥的侧面积=母线的平方×π×(360分之扇形的度数)==1/2×母线长×底面周长=π×底面圆的半径×母线其它相关公式圆锥的表面积=底面积+侧面积 S=πr2+π
-
上一篇
任重道远的意思
中文发音rèn zhòng dào yuǎn。成语解释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成语使用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发音技巧重,不能读作“chónɡ”。书写技巧重,不能写作“众”。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歇后语挑着扁担长征近义词全力以赴、负重致远反义词无所作为、轻车熟路、无所事事英语翻译a heavy res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