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姓(文姓的来源和历史)
百家姓有“文”姓,“文”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55位。
《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文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55位。
文姓是发源于北方山西的姓氏,后来兴盛于南方。文氏族人以广 东、江西、广西、湖南和四川为多,另湖北、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吉林、贵州等地也有文氏后人分布。国外文氏以韩国为最多,其余华人较多的部分地方一般也有文姓侨胞。
扩展资料
文姓名人:
文姓的来源和历史文姓主要源自五个出处:1、出自于姬姓,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2、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3、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4、出自(女为)姓,为(女为)满之裔孙,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5、出自敬姓避讳改姓。
文姓历史名人及介绍
文种:春秋时楚国人在越国任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君臣刻苦图强,终于灭亡吴国。后勾践听信谗言,赐剑命他自杀。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76年任南宋右丞相被派往元军中谈判,后被扣留。脱险后,南下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联合抗元。1278年被俘,作《过零丁洋》以明志。后被押送至元大都,几经威逼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遇害。
文彦博:北宋宰相,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他前后任事约50年之久,名闻四夷,后被封为潞国公。
文姓起源 文姓起源哪个朝代1、源流一:出自于姬姓,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
2、源流二: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
3、源流三:出自姚姓和妫姓。为舜帝后裔妫满之裔孙。
4、源流四:出自姜姓。.
5、源流五:改姓或小数民族文姓。
6、源流六: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范武子之子范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7、源流九:源于满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8、源流十:源于锡伯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9、源流十一: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文学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文学掾,亦称文学史,是汉高祖刘邦设置的一种官位。
10、源流十二: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文氏起源文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一百0九位姓氏,在两广、湘川地区颇有影响。当今文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4%,总人口大约有170万。
文的名义和图腾:
《说文》注释:文是交错的花纹。象形字,像纹理交叉的形状。文也可解释为“文身”的文,甲骨文、金文中的“文”字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胸前剌画有花纹图案,这其实就是古代“文身”习俗的形象描述。后来才引申出文字、文章、文化、文明等意义。“文”字更深入的含义是指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某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如天文、人文等。因此,“文”被赋予文雅、华丽、美善、和谐之意,往往被用作赞美先人的修饰文字。
文姓的起源与演变:
文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姬姓、姜姓和妫姓。
第一支源出姬姓。以谥为氏。周文王之支系子孙以文王的谥号为氏。周文王即姬昌,为商朝末西部诸侯周族的领袖,纣王封为西伯,亦称昌伯,曾被纣王囚禁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他在位50年,把周部落治理得国强民丰,解决了虞、芮两国争端,使两国归附,又先后灭了黎、邗、崇等国,建立了以丰(今陕西长安沣河以西)为国都的强大周国。其子姬发继位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灭商朝,后追封姬昌为周文王。
以字为氏。西周初周文王第九子康叔被封为卫侯,卫国在今河南禹州西北。春秋时卫献公时卫卿孙林父,字文子,亦称孙文子,其后裔有以其字为氏。以上文姓均出自周文王,是文姓最主要的成分,至今文姓的历史有3000年。
第二支源出姜姓。炎帝之裔四岳之后,在周朝初被封在许,称许文叔,许国在今河南许昌。到战国初,许元公结时为楚国所灭。许国的后代以国为氏,其中一支以许文叔的谥号为氏。
第三支源出妫姓。尧舜时期的舜氏族以妫河之名姓妫。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后,周武王封舜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为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裔孙悼子建立田齐,公元前378年姜姓齐国为妫姓齐国取代。战国时齐威王之孙田文封为孟尝君,死后谥号文子,其子孙遂以谥为氏。
外族基因的流入: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外族血液流入文姓主要发生在宋朝以后,主要的事件有:宋时潞国公文彦博本姓敬,其先人避后晋石敬瑭之名讳,去“苟”为文氏,至后汉时复为敬氏。彦博之祖父为避高祖名讳,复改为文氏。清朝时满洲八旗姓喜塔喇氏、文扎氏等氏族集体改姓文,其族人后多成为汉族。
历史上文姓的分布和迁移:
春秋时,文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山东、湖北一带,战国时,文姓已经播迁到江准地区。两汉时,文姓西进四川、北上山西、南下跨过长江。唐朝时文姓已经出现在两广地区,尤盛在江西和安徽。其后,文姓在各地都有了分支。
宋朝时,文姓大约有18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3%,为宋朝第七十九位姓氏。文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约占全国文姓总人口的30%。文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四川、江西,这三省文姓大约占全国文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广西。全国形成了北部晋豫冀、南部江西两块文姓聚集地。
明朝时,文姓大约有1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为明朝第一百位大姓。宋、元、明600年中,文姓人口增长为负值。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支姓。文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四川、江苏四省,大约占文姓总人的64%,其次分布于广东、山西、湖北、广西、陕西。江西为文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文姓总人口23%。
宋、元、明时期,文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文姓聚集区。
当代文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文姓的人口已达17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排在全国第一百0九位。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文姓人口由16万激增到170万,增长了10倍,文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目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西、四川、广东四省区,大约占文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重庆、海南,四省市又占了25%。湖南为当代文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文姓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湘桂粤、川鄂两块文姓聚集区。在600年间,文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向南和向西是流动的主流。
文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桂琼、湘渝、贵州大部、云川东段、鄂赣大部、福建西端,文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有的达到2.4%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l 4.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9%的文姓人群。在福建中部、江西东部、湖北北段、安徽西南、河南南部、山西西南、陕宁大部、甘肃东南、云川大部、贵州西端、黑吉东部交界处、新疆西北,文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5%—0.3%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9.3%。该地区居住了大约15%的文姓人群。
文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文姓的郡望主要有雁门。文姓堂号主要有信国、正气。“信国”和“正气”堂号均出自宋朝文天祥。文天祥为南宋左丞相,封信国侯。抵抗元军南下,进屯潮阳,元将张弘范掩至,文天祥被俘后,拘禁于燕京三年坚贞不屈,作《正气歌》就义。
楹联 文姓的重要楹联有以下五副:
兴文化蜀;定策灭吴。
竭忠体国;尽节勤王。
抚国附民;专诗说礼。
擅一时丝竹之奇;兼八法丹青之胜。
洛邑耆英,出将入相;卢陵正气,取义成仁。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文姓历代名人73名,占总名人数的0.16%,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百一十六位;文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1%,排在并列第九十九位;文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4%,排在并列第一百0二位;文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6%,排在并列第七十七位。
历史上重要的人物有:春秋蔡大夫文锴,越大夫文种;西汉蜀郡太守文翁;东汉益州太守文齐;晋朝名士文立;北宋宰相文彦博,湖州太守兼画家文同;南宋大臣文天祥;明朝大臣文献,画家兼文学家文徵明,篆刻家兼书画家文彭,画家文嘉,南明大臣文安之;清朝小说家文康,词学名家文廷式。
文姓血型
文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6.8%,A型占29.2%,B型占26.2%,AB型占7.8%。
文姓 文氏家谱 文姓起源 文姓名人 文姓的来源 文姓简介文--西伯追谥周文王,庶孙以号文氏昌
来源有五:
1、出自于姬姓,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据《风俗通义》等有关资料所载,商朝末年,居住于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渐强盛起来,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胁,就找借口杀了周人(姬姓)的领袖季历。季历之子姬昌即位后,励精图治,深得国人拥戴,被商纣王封为西伯。因西伯声望太高,纣王又找借口将西伯囚禁,后释放。西伯归周后, 以贤臣姜尚为辅佐,先后吞并了虞、芮、黎(今山西长治西南)、崇(今河南嵩县北)等国,并建丰邑(今陕西长安沣水以西)作为国都,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实力超过商王朝。西伯在位50年,他死后,其子周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完成了灭商大业,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周朝,建都于镐(今陕西长安沣水以东),追谥西伯为周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孙中有以他的谥号“文”为姓氏的,称文氏。是为陕西文氏。
2、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据《姓氏考略》等所载,西周初年建立的卫国(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初建都于朝歌 ,又迁都于楚丘 ,后又迁都帝丘 ,前209年,为秦所灭),至春秋时期的卫献公时,有个将军叫孙文子,是个很有声望的人物,孙文子的子孙有以祖字为氏,称文氏,是为河南文氏。
3、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根据有关资料所载,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孙太岳之苗裔文叔于许(在今河南许昌市),建立许国,为姜姓诸侯国。春秋时,许国受郑楚所迫,经四次迁都,前576年迁叶(今河南叶县西南),前553年迁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前529年复迁叶,前524年迁白羽(今河南西峡)前506年迁至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战国初年为楚所灭(一说灭于魏),子孙四散。除有以原国名“许”为氏外,还有以许国开国君主文叔之字为氏,就是文姓。
4、出自(女为)姓,为(女为)满之裔孙,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战国时,齐国(今属山东)有贵族田文,是齐威王的孙子,号称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后来齐国贵族田甲叛乱,孟尝君逃到魏国(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西芮城北),在魏任相国,死后谥号文子。其后人也有以“文”为氏的,是为山西文氏。
5、出自敬姓避讳改姓。五代后晋时,为避晋高祖石敬塘之名讳,“敬”姓改为“文”姓。如宋代文彦博、文天祥,其祖先(在唐五代时)皆为敬姓。
文姓分布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文氏族人播迁于江淮一带。春秋末年,楚国人文种,在越国任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君臣刻苦图强,终于灭亡吴国。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文翁,景帝末年任蜀都守,对当地文化发展有贡献,其后代有一支在四川发展繁衍。西汉至三国时期,居住在河南的文氏,主要分布在开封、南阳、永城、固始等地。固始县东南有文古城遗址,出土有汉代文物,传为文姓族人世居之地。唐代以后,文氏在全国分布较为广泛,并称盛于山西和江南。
据考证,文姓在中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中居于第100位。近新加坡等国有文姓华侨。
郡望堂号
堂号:
信国堂、正气堂:宋代文天祥为左丞相,封信国侯,进屯潮阳,元将张弘范掩至,文天祥被俘,拘燕三年不屈,作《正气歌就义》。
郡望:
燕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郡,秦、西汉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南)。相当于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等县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区,东汉移治阴馆(今山西代县西北)。
文姓家谱
1929年文暖玉修有《文氏宗谱》。
【宗族字派】
字辈:
江右文氏通谱新字辈:常弘先祖德,仁义礼智信,风节贻泽远, *** *** 达,千石竹枝青,万山松柏劲,江右云天高,世代有才俊。
山东莱阳文氏字辈:硕贵时恩,起丰玉同,洪献志瑞,林甫春荣。
湖南长沙文氏字辈:常守先德,光大前哲,惟善锡福,友孝忠烈,英贤蔚起,名振楚泽,学修登仕,经纶 *** 。
河南固始文氏字辈:世承忠绪,永传饴芳,克清先泽,雍冠伯良。
四川广安文氏字辈:国正天心顺,三清大道成,翠荣光明显,祥瑞献朝廷。
四川富顺文氏字辈:绍义通天达,永远思祖宗,大福朝仲仁,忠孝征纲纪,德政光明廷,丹青万代传,遵守先哲志,定为上国旨。
四川营山文氏字辈:启景才彦,承实良国,正天一永,士大光明,远传光泽,化成学兴,嘉德可绍,通显世登。
四川营山文氏字辈:希光维宗毓,志学承先圣,怀德培祖基,诗书启后裔。
四川开县、重庆静观等地文氏字辈:至德自尊崇,思承奉圣廷,一必存忠孝,节义正纪伦,燕翼贻谋厚,成功锡庆频,真诚能续序,雍睦本仁亲,诗书敦世业,礼乐裕家声,大振冠裳泽,元勋百代新。
重庆万州文氏字辈:时运星方朝,应正永廷之,化启传家祚,思宗绍树宏,富有仁承宪,长才佐建帮,同培光世德,远大作贤良。
湖南雅安文氏字辈:通明必珠,应之朝在(存),登耀全启,永尚中(光)希。
湖南耒阳文氏字辈:日永承祖志,世守法言昌,孝友昭先泽,诗书显义方,家修廷可献,体立运行臧,万代贤才盛,登朝庆赞襄。
湖南攸县文氏字辈:德承自舒,世植忠良,守礼秉义,正家有方,远绍祖志,观国之光,遵乃彝教,受泽孔长。
湖南衡山文氏字辈:廷继尚正,应开以大。锡贤明祖德,勤宣庆绪长,诒经宏嗣业,继远灿彝章。
湖南湘乡文氏字辈:大明嘉应国,万年道德绵,正士端期上,英才望拔先,诗书徽甲第,礼乐绍薪传,在昔垂忠义,克绳仰象贤。
湖南泸溪文氏字辈:盛景宏开,兴启体元,名贤长庆,荣华万年。
湖南石门文氏字辈:必单景志昌,万国星成运,阐之士光明,盛世振选学,定继良忠敬。
湖南澧县文氏字辈派:光明家风振,学定继良忠。
湖南桃源文氏字辈:必发公派:光明盛世昌隆际会忠。必达公派:机儒起南国道承先正。大任公派:嗣臣士之上锦绣光愈隆丕振忠。合谱字辈:敬铭同佩,熙鼎式襄,仁培元本,业守典章,容和瑞兆,协赞名扬,寿增恩锡,秀蔚祚长。
黑龙江哈尔滨文氏字辈:嘉志开福业,立道继士长,子承佩仕德,怡祺振永昌。
辽宁大连文氏字辈:世殿先钟治,安怀永化成,顺心增基业,元士复忠明。
安徽六安文氏字辈:新华传家本,贤才继世生,弘勋多厚道,立志永昌明。
广西玉林文氏字辈:绍宇兴岐鸿业远,丕基信国慈钦长。
贵州长顺、广西凌云文氏字辈:尚现朝华应,天国金洪世,启永庭昌光,开顺克如兴。
贵州大方文氏字辈:天玉德中达,子开朝显昌,洪隆铁先广,永远振家邦。
历史名人
文祥:清代洋务派首领之一,盛京(近辽宁沈阳市)正红旗人。他曾历任清朝工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1861年充任总理衙门大臣,参加“祺祥政变”。后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他奉行奕忻的主张,竭力推行洋务“新政”。
文廷式:政治名人,江西萍乡人,光绪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读学士。他赞成光绪亲政,支持康有为发起强学会,因而受到慈禧太后的嫉视,被参革职。戊戌变法发生后,东渡日本。他能诗词,也有慨叹时事之作,著有《云起轩诗抄》、《闻尘偶记》等。
文康:小说家,满洲镶红旗人,曾官徽州知府,后改任驻藏大臣,以病未就任,卒于家中。晚年作有《儿女英雄传》。
文徵明(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文徵明:明代书画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诗文书画皆工,由精于画。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传有“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美名,名重于时,子弟甚多,人称“吴门派”。
文彭:篆刻家、书画家,文徵明长子,继承家学,亦善书画,而精于篆刻,风格工稳,与何震并称“文何”。
文嘉:画家,文徵名次子,工小楷书,善画山水,笔墨秀润,兼能花卉。
文彦博:北宋宰相,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他前后任事约50年之久,名闻四夷,后被封为潞国公。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者)
文天样,字履善,改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大臣、民族英雄、文学家。他生当南宋末年,始终不渝地坚持抗元斗争,抗元失败后在五坡岑(今广东海丰县北)被俘,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被害。他所作的《指南录》可谓为诗史,狱中所作《正气歌》,尤为世所传颂。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诞生时,正是蒙古大军进攻南宋的时候,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看到的是外族入侵、人民受难的凄惨景象。由此,在他年轻的心灵中滋生了爱国抗元的决心;与此同时,文天祥并没有放弃学业,积极参与科举考试,理宗宝祜四年(1256年)五月参加殿试,成了一名年轻状元。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文天祥任承事郎起,以后到德佑元年(1275)正月的十五年时间里,他做官时间只有五年,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隐遁和恬淡中渡过的。
文天祥抗敌决心非常之大,但终敌不过来势凶猛的元军。德祜二年(1276)正月,宋端宗在临安出降,文天祥被俘,敌人耍尽威胁利诱之手段,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岿然不动,元军将他挟持去北方,以迫使他就范。文天祥设法在中途逃跑,回东南沿海组织力量抗敌,在陆上、海上,苦斗了多年,在稍有力量时,还一度组织北征,使元军大伤其脑筋。但是,终因寡不敌众,文天祥在五坡岑兵败再次被俘。元军将文天祥解押至燕京(今北京),继续用威胁利诱的惯技,许以大官厚俸,以期藉此瓦解人民的抗元斗争。文天祥始终无动于衷,元人眼看阴谋无法实现,终于在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对文天祥下了毒手。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下,结束了光辉的一生。
文天祥一生充满了正气,不贪图高官厚禄,一生抗敌,这是他爱国热情的最本质表现。在封建社会中,一个知识分子如此而为,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文天祥不仅是民族英雄,还是一个充满爱国热情的文学家,他一生留有大量的爱国诗篇,如《指南录》可谓为诗史;更有脍炙人口的《正气歌》,以及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肝胆照人的诗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斗争,至今读来仍凛凛有生气。
文种:春秋时楚国人在越国任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君臣刻苦图强,终于灭亡吴国。后勾践听信谗言,赐剑命他自杀。
文强(1907-2001)。文强是一位经历极为特殊的老人。他的父辈曾追随孙中山,本人是文天祥的23世孙,还是 *** 的表弟,文强17岁拜见过中山先生。文强还是 *** 的亲戚。他说自己的姑母文七妹就是毛主席的母亲,毛主席是他的表兄。他和 *** 的弟弟毛泽覃感情最深,中学毕业后,两人曾乘同一条船去报考广州的黄埔军校。文老考上了黄埔军校四期,与林彪同期,与周恩来的弟弟周恩寿、李大钊的侄子李运昌等为同班同学,而毛泽覃则进了 *** 在广州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文强在1924年就加入了中国共青团,1925年到广州后由周恩来介绍转为中国 *** 员。在广州,他还应邀和周恩寿一起参加了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婚礼,与周恩寿一起送给新郎新娘的贺礼是条幅,上书“花好月圆人寿”。那时,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的教官,而校长是蒋介石。文强还是林彪的班长,因林彪枪支走火和林彪打过架。在加入中国 *** 后,又由邵力子介绍加入 *** ,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任贺龙领导的20军第三师的党委成员、少校连长,以后随部队转战到四川,担任过 *** 四川省委常委兼军委书记,红一师师长兼政委,领导四川23个县,后因叛徒出卖被捕,成功越狱后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影响而离川到沪,在寻找周恩来申诉未找到人下脱党。无奈中,经 *** 著名将领程潜、张治中等黄埔教官的介绍,加入了 *** 。抗战期间受到戴笠重用,加入军统,并领导军统在敌后上海搞情报和策反,得到日本进攻珍珠港情报,可英美不相信。期间拒绝了 *** 要求其再回去的说词。抗战胜利后第八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和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两个人打电报给蒋介石,说文强抗日功劳很大,应该晋升中将。1946年,蒋介石正式批准文强为中将。戴笠死后,文强脱离军统,在其父老朋友程潜下面任办公厅主任,1948年杜聿明一定让他去徐州当副总参谋长,在淮海战役被俘。1975年获得特赦,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文姓起源是什么?
1、文姓出自姬姓。有说以谥号命名。周朝建立后,武王追谥父亲西伯为周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孙中有以他的谥号“文”为姓氏的,是为陕西文氏。一说姬昌八代孙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门。祈改以祖(姬昌)谥(文)为姓,这便是文姓的得姓始祖。
2、文姓出自姬姓。有说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春秋时期的卫献公时,有个将军叫孙文子,他的子孙有以祖字为氏,是为河南文氏。
3、文姓出自姬姓。有说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范武子之子范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范燮,又名士燮,字子文,史称其为“范文子”,简称“文子”、“范叔”,是晋国范氏家族首领的继承人。史籍《晋语》中韦昭注:“文子,武子之子燮也。”
4、文姓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
根据有关资料所载,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孙太岳之苗裔文叔于许(在今河南许昌市),建立许国,为姜姓诸侯国。战国初年为楚所灭(一说灭于魏),子孙四散。除有以原国名“许”为氏外,还有以许国开国君主文叔之字为氏,就是文姓。
5、文姓出自妫姓,为妫满之裔孙,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战国时,齐国(今属山东)有贵族田文,是齐威王的孙子,号称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后来齐国贵族田甲叛乱,孟尝君逃到魏国(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西芮城北),在魏任相国,死后谥号文子。其后人也有以“文”为氏的,是为山西文氏。
文姓名人:
1、文嘉(1501-1583),文徵明次子。官和州学政。工诗文书画,继承家学。著有《和州诗》。
2、文震孟(1574-1636),明代官员,书法家,文徵明曾孙。年五十始成进士。崇祯初拜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3、文震亨(1585-1645),文徵明曾孙。天启五年(1625)恩贡,崇祯初为中书舍人,给事武英殿。书画咸有家风,山水韵格兼胜。明亡,绝粒死,年六十一,谥节愍。
TAG:
热门标签: 打油诗故事(1) 组成(1) 蔡京(2) 柠檬水(1) 子午谷奇谋(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中国省份简称地图(中国所有省份名称和简称还有省会)
中国地图各省市简称中国省市简称: 北京市(简称“京”)、天津市(津)、上海市(沪)、重庆市(渝)、河北省(冀)、山西省(晋)、辽宁省(辽)、吉林省(吉)、黑龙江省(黑)、江苏省(苏)、浙江省(浙)、安徽省(皖)、四川省(川或蜀)、福建省(闽)、江西省(赣)、山东省(鲁)...
-
上一篇
问道搬砖(问道端游5开搬砖最佳阵容)
《问道》手游怎么搬砖?1、搬砖主要是搬可交易的金币,所以每周的三次押镖必不可少。一个号一周会有3000W左右。 2、超级女娲石:作为比较珍贵的道具,掉落途经也有很多。“海盗”、“财神”、“八仙”、“活跃度宝箱”、“帮派任务”、“帮派日常挑战等”。 3、每日400轮的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