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逻辑(什么叫做逻辑, 什么才是正确的逻辑?)
什么是逻辑,如何独立思考,如何提高批判性思维,如何更高效地学习……这些内容,都是「认知层」的重要骨架,也是完整塑造你思维模式的材料。可以说:它们是你在心智上,真正「成年」的表现。
逻辑并不是语言问题,而是思维问题。或者说,语言的本质,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你如何去解释一样事物,如何去思辨、讨论一个问题,往往就反映了你的认知。你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合起来,就构成了你的「认知世界」。
比起「外部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你的认知世界才更重要。因为你接收信息,理解信息,输出信息,都需要经过这个认知世界。它才是你心智的主导。
这也就是逻辑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沟通表达的工具,更是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
那么,究竟什么是逻辑?逻辑包括什么东西?又有些什么方法,能帮助我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呢?
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要讲清楚「逻辑思维」,非一整门课程不可。
今天简单分享一些心得,希望能帮到你。
我们总是急于去找出问题的答案,但往往会忽略很重要的一步:问题本身,究竟是什么?
不要小看这一步。很多时候,我们的思考和讨论,之所以会无功而返,就是因为忽略了这个前提。
举个简单的例子:
A开车不小心蹭到了B,B下车拿出一把砍刀攻击A,在争执过程中,A抢过砍刀,砍伤了B。问:A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还是故意伤害?
这个问题如何思考呢?
非常简单。我们首先看:正当防卫的定义是什么,能否给出一个清晰、明确的标准。然后,再观察监控和证据,判断:在这起案件中,A的行为是否符合正当防卫的标准。那么,答案就出来了。
可能有人会为A鸣不平,可能有人会觉得A出手过重,可能会有人分别站队、说话……但这些,意义都不大:它们只能满足一时的情绪发泄,并无助于解决问题。
再举个例子:在电车难题中,你让列车驶向「多数人」的一边 —— 这个做法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
(简单介绍电车难题:一辆电车疾驰,前方有两条岔道,废弃岔道上有1个孩子在玩耍,正常岔道上有10个孩子在玩耍。你手边有一个闸门,可以让电车驶向废弃岔道,是否要扳动闸门?)
这个问题怎么思考呢?其实,你会发现,本质上,这是在问「某某行为是否符合你对道德的判断」。那么,你要做的就是:给出你对「道德」的定义。怎么做是道德的,怎么做是不道德的,然后,再看这个行为是否符合这个定义。
比如:你的道德标准是:做错了事的人理应受到惩罚。那显然,不扳动闸门更符合你的道德观。
如果你的标准是:以多数人的幸福为最高准绳。那么,你就应该扳动闸门,哪怕那个落单的小孩是无辜的。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这类问题,本质是什么呢?是一个定义问题。你能否对事物下一个清晰的定义,才是问题的核心。
为什么定义这么重要?因为它可以导向「共识」。
这个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共识」运行的。人们使用法定货币,是因为相信银行和政府的信誉;人们不会擅自偷盗、抢夺,是因为相信国家机器的威慑力;人们能够在一起讨论问题,是因为相信对方有着跟自己一致的基本观念。
任何问题的最终结果,都是行动。而一旦涉及行动,就会牵扯他人的成本、收益、立场、自由……人在社会中,如何能够跟其他人保持一致,彼此有效互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能够达成「共识」,对事物有着一致的理解和期望。
所以,有效澄清和定义问题,可以导向共识,让一切思考、讨论、互动更有效。
这也是最基础的一种逻辑能力。
我们每天会接收到海量的信息,远超过大脑的处理能力。如果这些信息全部进入大脑,我们很快就会不堪重负。但为什么我们还能生存着?
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大脑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它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之中,进行「抽象」,找出核心和关键,达到以点牵面、以面带体的作用。
这种能力,就叫做「提炼」。
提炼是大脑最优异的天赋,也是点石成金的利器。它不但能够高效优化信息储存的效率,还能从信息之中萃取出意义、价值,进行吸收内化,不断进行自我提升。
举个例子:
给你一堆历代王朝的兴亡信息,如果你不具备「提炼」能力,那它们就只是一堆文字,没有任何意义。但我们是否可以从中观察,思考:这些王朝的兴亡有哪些共同点?是不是这些共同点,导致了王朝的更迭?我们可以从中思考和学到什么?
这就是一种「找共性」的提炼。
再如:给你一个店铺的运营数据,错综复杂,高高低低,怎么看?是不是可以做成一个趋势图,然后去找:这个趋势里面,有哪几个节点是特别高或者特别低的?这几个节点发生了什么?有哪些东西可以优化,哪些东西可以继续发扬、提高?
这就是一种「找异常」的提炼。
再比如: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怎么解读?不妨思考:这个政策牵涉到哪些行业?有哪些个体和组织涉入其中?它们会从中得益还是损失?
这就是一种「找本质」的提炼。
我在以前各种文章中,都多多少少提过这种思考方法。比如:在第三个例子中,我们能否去思考:这些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它们的需求是什么?资源是什么?限制条件是什么?彼此之间的对接能否成立?
** 这就是「需求-供给」思考法。**
同样,换另一个角度:它们对这个政策,是支持、中立还是反对?每一个利益相关方,能够撬动的力量有多大?能够造成什么影响?
这就是「阻力-动力」分析法。
简而言之:有效的「提炼」和「概化」能力,能帮助我们透过表象,更有效地理解事物背后的运作。
逻辑的第三种能力,就是前面讲过的推理论证了。
其实,排除掉前面提到的谬误,有效的论证方法,从本质上说,只有两种:归纳,以及演绎。
让我们回到第二部分的内容。
用数据来分析「税负加重,企业将会如何」,这就属于归纳法。
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很简单。一家企业不足以代表,两家企业不足以代表……那么我们就扩大样本,用尽可能多的企业,尽可能大的数据,纳入考虑,那么我们得出的结果,就会非常接近真实情况。
而从推理的根基入手,去攻击推理的基础,就属于演绎法。
它的本质,是从内在的因素和前提出发,通过因果联系,去推出对应的结果。像「性侵的动机可能来自于权力欲」,再基于这个观点去推演、延伸,这就是一种演绎推理。
这两种基本推理方法,是所有逻辑入门书都会讲的内容,在此不赘述了。
我要强调的是什么呢?如果你要论证一个观点,要么从已经得到广泛共识的数据、理论、事实入手,要么从观点本身内部所蕴含的因素、本质、前提入手。其他的方式,基本都是有偏差的。(这就是一种「提炼」)
而反面是什么呢?
诉诸个例: 因为我身边有人治好了病,所以这个药方有效;(一个个例并不能说明什么,你需要的是大量的数据)
诉诸权威: 因为某某专家说转基因有害,所以我拒绝转基因;(专家个体也可能是错的,你需要了解科学共同体的看法)
诉诸常识: 人类干预的东西一定不如天然的好,这不是常识吗;(我们所认为的常识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对的)
诉诸群众: 朋友圈的文章都说他错了,那他一定是错的;(大多数人相信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对的,并且,事实往往相反:错误的东西更容易得到传播)
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错讹之处,但在生活中,我们却常常犯这样的逻辑错误,让思维就此停步,把思考的权力交给外界。
这是我们需要时刻警惕的问题。
逻辑的第四种能力,就是假设和验证。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我没法得到大量数据,没法去证实一个东西,那怎么切入思考呢?
这时,就是假设验证起作用的时候了。
你可以先根据获得的材料,提出一个假设,再围绕这个假设,进一步去搜集数据、进行实验,观察结果,从中得到反馈,来修正你的假设。
通过这个过程,一步步地接近真相。
我很多文章,其实都是这样来的。它们最早往往源自一个假设:某某现象是否可以用某某原理解释?某某理论是否可以用在某某场景下?某某问题是否可以用某某方法解决?
然后,我会在碎片时间里,不断地去读文献、查资料,或者自己进行尝试,用研究、报告和实验结果,来支撑和否决自己的假设。再一步步修正它,最终抵达一个更加准确、严谨的结论。
这个过程,是检验自己观点的过程,更是获取知识、拓展未知思维边界的过程。
包括我自己在公司里,和几个项目团队中,我都会要求大家:多思考,多假设,多尝试,采取敏捷的工作方式,快速试错,快速反馈,快速积累经验。
逻辑不应该停留在思考,更重要的是去行动 —— 只有经过行动,你才能构成一个「闭环」,让知识和思维流动起来。
<<< L先生说 学习笔记
什么叫做逻辑, 什么才是正确的逻辑?1.一门研究思维和论证有效性的规范和准则的科学,传统上包括定义、分类和正确使用词项的原则,正确云谓的原则,以及推理和论证的原则。
2.思维的规律。
3.客观的规律性
狭义上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广义上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逻辑包括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包括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辩证逻辑包括矛盾逻辑与对称逻辑。对称逻辑是人的整体思维(包括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的逻辑。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是对思维过程的抽象。从狭义来讲,逻辑就是指形式逻辑或抽象逻辑,是指人的抽象思维的逻辑;广义来讲,逻辑还包括具象逻辑,即人的整体思维的逻辑。
什么叫逻辑逻辑是一个外来词语音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狭义上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广义上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
逻辑(理则学),源自古典希腊语(logos),最初的意思是“词语”或“言语”,(引申出意思“思维”或“推理”),1902年严复译《穆勒名学》,将其意译为“名学”,音译为“逻辑”;因为该词是由日制汉语“伦理”一词分拆而来,所以日语还把它译为“伦理学”。
传统上,逻辑被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自从19世纪中期,逻辑经常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研究。逻辑的范围非常广阔,从核心主题如对谬论和悖论的研究,到专门的推理分析如或然正确的推理和涉及因果关系的论证。
在我国古代,逻辑学又被称为理学、理则学、名学、刑名之学等。
逻辑是什么意思?1、一门研究思维和论证有效性的规范和准则的科学,传统上包括定义、分类和正确使用词项的原则,正确云谓的原则,以及推理和论证的原则。
2、思维的规律。
3、客观的规律性。
引证:艾芜 《谈短篇小说》:“认真研究下去,就可以找出社会生活的某些客观规律,即生活的逻辑。”
逻辑的近义词:条理、头绪 、层次、
扩展资料:
近义词释义:
1、条理[ tiáo lǐ ]
解释:有秩序的安排、发展或分类。
引证: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一章六:“人数虽然不多,只有一百人左右,而工作却很有条理。”
2、头绪[ tóu xù ]
解释: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门径;事情的条理。
引证: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北新办事,似愈加没有头绪。”
3、层次[ céng cì ]
解释:指事物相承接的次第。
引证:老舍 《骆驼祥子》八:“同是在地狱里,可是层次不同。”
什么是逻辑?掌握某一知识领域,需要知道:
1)这个领域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哪些要素?也就是知识结构
那么推荐逻辑思维的书之前,先提一下什么是逻辑,解决什么问题?
弗雷格认为, 逻辑的本质是研究论证是否为真 。而论证,是为某一主张提供理由。
我自己的理解是,根据逻辑学的发展, 逻辑是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 。
按照上面对弗雷格思想的理解,逻辑是一种推理过程。逻辑的推理过程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演绎法,一个是归纳法。ps,如果想走捷径的话,就着重 练习“演绎法和归纳法” 。
因为 数理逻辑是研究推理过程 的,所以我主要看数理逻辑这部分的书,书单有以下:
1)如果只想练习演绎法和归纳法,推荐入门书《离散数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可以从大师的书了解他们怎么推理的,数理逻辑相关的大师有亚里士多德 ,布尔,弗雷格 ,罗素,维特根斯塔等。
比如亚里士多德的 《工具论》(非常经典的一本书 , 所有的推理都是以这个为基础的 ),王路的《弗雷格思想研究》,罗素的《数理哲学导论》、《数学原理》和《关于我们的外部世界的知识》,维特根斯塔的《逻辑哲学论》,刘叙华的《离散数学》,翻译国外的《离散数学及其应用》,《数据结构与算法》-c ,柯匹的《逻辑要义》,徐明老师的《符号逻辑讲义》。还有浅谈数理逻辑发展史的比如《逻辑的引擎》和《数理逻辑漫谈》
3)通俗易懂,适合入门的书有: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强烈推荐,关于分析问题这块讲的很好,整体又不失逻辑
《金字塔原理》:结论先行,上层概况下层,同层独立穷尽,纵向疑问问答,横向四大顺序(结构,时间,总分,演绎),序言情景冲突。
《这本书叫什么》
《推理的迷宫》
《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
《怎样解题》
《证明与反驳》
还有刘未鹏的博客有介绍http://blog.csdn.net/pongba/article/details/2302905
亲爱的,我的 微信公众号是weitalks ,欢迎勾搭,你们呢,有啥好书,求讨论和分享。
逻辑是什么意思?1、一门研究思维和论证有效性的规范和准则的科学,传统上包括定义、分类和正确使用词项的原则,正确云谓的原则,以及推理和论证的原则。
2、思维的规律。
3、客观的规律性。
拼音:luó jí
引证:
1、老舍 《黑白李》:“ 黑李并不黑,只是在左眉上有个大黑痣,因此他是黑李 ;弟弟没有那么个记号,所以是白李 ;这在给他们送外号的中学生们看,是很合逻辑的。”
2、艾芜 《谈短篇小说》:“认真研究下去,就可以找出社会生活的某些客观规律,即生活的逻辑。”
示例:细细琢磨罪犯留下的蛛丝马迹,运用逻辑思维仔细推敲,最终得出正确答案破案。
扩展资料:
逻辑的近义词:规律、条理
一、规律[ guī lǜ ]
释义: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也叫法则。
引证: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二、条理[ tiáo lǐ ]
释义:思想、言语、文字的层次;生活、工作的秩序:~分明。生活安排得很有~。
引证: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一章六:“人数虽然不多,只有一百人左右,而工作却很有条理。”
TAG:
热门标签: 停车点(1) 灭绝师太(3) 象征(10) 虐心古言(1) 粮食(3)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穹顶拼音(穹顶的拼音)
穹顶的拼音狐穹顶的拼音是什么穹顶的读音是:qióngdǐng。穹顶的拼音是:qióngdǐng。词性是:名词。注音是:ㄑㄩㄥ_ㄉ一ㄥˇ。结构是:穹(上下结构)顶(左右结构)。穹顶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穹顶q...
-
上一篇
什么什么在目(成语什么什么在目)
词语 什么在目历历在目 【近义】一清二楚、历历可数【反义】漆黑一团、昏天黑地【释义】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出处】唐·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成语什么什么在目历历在目 基本解释 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