咥是什么意思(咥怎么读?)
意思:读dié,是陕西方言,咬的意思;读xī,是大笑的样子。
“咥”具体解释如下:
拼音:xì,xī,dié,zhì 四角码:61014
部首:口 总笔画:9 部首外:6
98五笔:kgcf 86五笔:kgcf 郑码:jhb
统一码:54A5 仓颉:rmig 笔顺:251154121
“咥”的同音字:跌,笔画如下:
组词
跌倒
[diē dǎo]
摔倒。
跌跌撞撞
[diē diē zhuàng zhuàng]
形容走路不稳,东倒西歪。
跌跤
[diē jiāo]
(动)①摔跟头:小心~。②比喻犯错误或受挫折。
跌价
[diē jià]
物品等价格下降。
跌足
[diē zú]
(书)(动)跺脚表示悔恨、着急不安:~长叹|~捶胸。
咥怎么读?咥为多音字。
1、咥读音[ xì ] ,声母x,韵母i,声调3
大笑的样子。
2、咥读音[ dié ],声母di,韵母e,声调2
本意是收拾、拾掇,引申的意思有:咥人,很过瘾的打人,咥饭,很过瘾的吃饭,现在常用的意思是引申含义,本意已不使用了。
咥的历史典故:
咥是秦人的习俗,是秦地秦人长期以来形成的进食方式。咥字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一为大笑的样子,读音为xi(戏)。二为咬,读音为die;(迭)。
而秦人所谓的咥既不是前者,也不完全是后者,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另一种情景,那便是吃出高兴,吃出欢乐,吃出幸福,吃出满足,而且在个人获得这些感觉之后还要通过声音、动作和表情向外传达,形成一种美好而豪放的氛围,使吃这一本能的行为通过咥的形式变成一种具有地域和乡土气息的文化。
“咥”怎么读?什么意思?拼音: dié ,xì
释义:
1.dié
咬,啮:不咥人亨。——《易·履》。郑注:“啮也。”
2.xì
笑;讥笑: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诗·卫风》
解释:咥,是陕西关中、河西走廊一带的方言土音,是吃的一种方式。
来源:
秦人与生俱来的豪情与粗犷,事事以大、以多为美,如果与秦腔中的吼联系在一起,秦人的咥便不难理解了。
咥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在过去,物质并不富足加之繁重的体力劳动,人们需要大量的食物来补充体能,因此大老碗的出现与使用便在情理之中。至于秦人用蹲或站的姿势来完成咥的过程,是因为咥仅限于家常便饭,它是一种快餐形式。在以面食为主的情况之下,无需坐席,无需规矩,一老碗干面,便在心急火燎之中吃出了激情,一个个馍馍便在咀嚼与吞咽之中咥出了豪迈。久而久之,咥便成为秦人生活习惯与特色,并且成为秦人一大审美标准,以至于在秦人眼里将那些能吃又能干的人们视为英雄
咥怎么读什么意思是什么,咥其笑矣的咥怎么读1.咥是一个汉字,读音为dié,咥,是陕西关中、河西走廊一带的方言土音,是吃的一种方式,从字面意思看,吃至极致为之咥。
2.咥也有笑的样子的意思。
3. 咥,读音为dié时,本意是收拾、拾掇。
4.引申的意思有:咥人,很过瘾的打人;咥饭,很过瘾的吃饭。
5.现在常用的意思是引申含义,本意已不使用了。
咥 字是什么意思?咥是多音字:1、读“蝶”音,“咬”的意思;2、读“隙”音,“大笑”的意思。
聊聊陕西方言“咥”陕西古称“秦”,位于西北地区东部黄河中游,东与山西隔河相望。二省由于地理位置的相邻,自古交流十分频繁,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便世代联姻,后人甚至以“秦晋之好”来代指两姓之间的婚配关系。由于陕西与山西的地理、历史等因素,二省在方言上亦存在互相影响的现象。陕西省的汉语方言包括晋语、中原官话、西南官话等,据陕西师范大学邢向东教授调查,陕西“使用晋语人口约437万”,占其调查时陕西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二左右。“陕西晋语分布在陕北榆林市、延安市的19个县市……分属五台片、吕梁片、大包片、志延片”,山西大同话即是晋语大包片的代表,大包片在陕西省的使用人口约为75万,其与陕西方言在语音和词汇等方面相互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拟由此对陕西方言中的[꜁tiɛ]与大同方言中的[꜁tiəɣ]进行分析和考释。
一、陕西方言中的[꜁tiɛ]与大同方言中的[꜁tiəɣ]
陕西方言中的[꜁tiɛ]写作“咥”,有“吃”的意思。如“咥一顿”、“咥饭”、“馍香得很,快咥”、“一口气咥了两大碗”。在饭桌上请他人吃饭时也常说“咥、咥、咥”。“咥”字在书中可查到两个常用义项。《说文解字》中载“咥,大笑也,从口,至声”。如《诗经·卫风》中的《氓》一诗中有言“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这里的意思是说兄弟不知道女主人公的遭遇,见面时都讥笑她的处境。《广韵》中载:“咥,笑也,又齧也。《易》云:‘履虎尾,不咥人,亨。’”“咥”在《广韵》中属于“侄”小韵,“侄,徒结切”。《玉篇》中释“咥”字为“齧也”“大结切”。“齧”即“咬”5108的意思,《说文》释为“噬也”,如《汉书·卷五十四·苏武传》中“天雨雪,武卧齧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又如杜甫《哀江头》中言“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齧黄金勒”。在古文献中,“咥”字常常由“咬”引申为“吃”,如《金史·本纪第十六·宣宗下》中载“开封县境有虎咥人,诏亲军百人射杀之,赏射者银二十两,而以内府药赐伤者。”此处说老虎食人,用“咥”字,显然是使用了“吃”的义项,且陕西方言中“咥”作吃时就隐含有狼吞虎咽、大口吃的意思。除此之外,在陕西方言中[꜁tiɛ]还可以用作“打”,如“[꜁tiɛ]人”、“[꜁tiɛ]他一顿”。有的地方将“[꜁tiɛ]人”写作“咥人”,可是“咥”字并没有“打”的义项,“[꜁tiɛ]人”与“[꜁tiɛ]饭”的“[꜁tiɛ]”应当是同音异体字,将“[꜁tiɛ]人”写作“咥人”则是同音假借的用法,而非本字。
大同方言中的[꜁tiəɣ]的用法与陕西话中的[꜁tiɛ]十分相似,也可以用作“吃”和“打”。如使用“吃”这个义项时可以说“一顿饭[꜁tiəɣ]了两个馒头”、“[꜁tiəɣ]两碗米饭”,使用“打”这个义项时可以说“[꜁tiəɣ]那个人一顿”、“[꜁tiəɣ]他”。“[꜁tiəɣ]”在大同话中与“顶”字读音相同,声调不同。在大同方言中“深臻曾梗通五摄的鼻尾音脱落后均演变为舌根浊擦音[ɣ] ”,普通话中的鼻音韵“[ŋ]”在大同话中变为“[ɣ]”,“[iŋ]”在大同方言中变为“[iəɣ]”,如:冰[piəɣ]30、平[pʰiəɣ]313 、今[ʨiəɣ]31、挺[tʰiəɣ]54、奔[pəɣ]31、闷[məɣ]31、冷[ləɣ]31、冥[miəɣ]31。然而《说文解字》中载“顶,巅也,从页,丁声”,“顶”字并没有“打”或“吃”的义项。
检《广韵》“打”字,“击也,德冷切,又都挺切”,“打”字的“又音”“都挺切”属于“顶”小韵。显然大同方言中的[꜁tiəɣ]是由“打”字的“又音”发展变化而来的。但大同方言中“打”字仍读为[ta],如“[ta]架”、“[ta]闹”、“[ta]斗”等。可是当[꜁tiəɣ]用作“吃”的意思时明显与“打”没有任何关系,与之很可能亦为同音异体的关系。“[꜁tiəɣ]” 用作“吃”的意思时该如何写,这似乎可以从陕西方言中的“[꜁tiɛ]”字进行推断。
二、[꜁tiɛ]与 [꜁tiəɣ]的关系
《广韵》中“打”字读作“都挺切”时属于“迥”韵,据唐作藩先生《音韵学教程》中对中古语音的构拟,当读作“[tieŋ]”。陕西方言中的“[꜁tiɛ]”与之相比脱落了鼻音韵尾“[ŋ]”,由阳声韵变为阴声韵。主要元音舌位略有降低,由[e]变为[ɛ]。此种主要元音舌位发生变化的现象在陕西方言中亦有迹可循,据孙立新《关中方言略说》“西安、商州、三原、户县等地读[ẽ,iẽ],兴平、乾县、韩城等地读为[ɛ,iɛ],宝鸡全市以及富县、定边等地读为[əŋ,iŋ] ”。综上所述,陕西方言中的“[꜁tiɛ]人”应当写作“打人”,“[꜁tiɛ]”是“打”字的又音发展变化而来的。由此也可以推断大同方言中的[꜁tiəɣ]与陕西方言中的[꜁tiɛ]相互影响、发展变化的关系。
大同方言中也偶有将“打”字读为[tiɛ]的现象,如大同话中“往锅里打两个鸡蛋”可以说成“往锅里[tiɛʔ꜆]两个鸡蛋”,在[tiɛ]后加了喉塞音韵尾,读为入声。所以普通话中的“[ta]”在大同话中有[ta]、[tiəɣ]、[tiɛʔ]三个读音,[tiəɣ]与[tiɛʔ]有相互影响相互混淆的现象。据上文所述,大同方言与陕北方言关系密切相互影响,[tiəɣ]与[tiɛ]的辅音与韵头相同,主要元音仅存在舌位前后上的细小差别。如此有理由推断,大同方言中的“一顿饭[꜁tiəɣ]了两个馒头”、“[꜁tiəɣ]两碗米饭”的[꜁tiəɣ]是由陕西方言中的[꜁tiɛ]发展变化而来的,亦当写作“咥”。
TAG:
热门标签: 产权年限(1) 鳕鱼(2) 洗手液(1) 充气帐篷(1) 参照点(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玉帛的读音(玉帛的读音)
玉帛的读音玉帛的读音是什么玉帛的读音是:yùbó。玉帛的拼音是:yùbó。结构是:玉(独体结构)帛(上下结构)。注音是:ㄩ_ㄅㄛ_。玉帛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玉帛yùbó。(1)玉器和丝织品,古时用于祭祀,...
-
上一篇
仙海湖风景区(绵阳仙海风景区有什么玩的)
仙海湖一圈多少公里16.5公里。根据查询仙海湖的地图以及自行车赛道得知,一圈的距离是16.5公里,这条赛道是环绕仙海湖建设的赛道,风景优美。仙海湖风景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是依托沉抗水库建立起来的省级水利风景区,距绵阳城区10公里,108国道,绵梓公路及绵阳市二环路从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