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可夫(1949年他从苏联带回前妻,“模范夫妻”成泡影,朱德代表中央警告)
沙可夫(1903—1961),原名陈明、陈微明,又名维敏,字树人,号有圭,笔名克夫、古夫、明、冥冥、萨柯等。
生于海宁新仓,后迁居袁花。曾祖曾为翰林院学士,父曾任海关靖江分关总办、两淮盐运使等职。可夫少年聪颖,富有艺术天赋。1917年,初小毕业后就读于海宁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毕业成绩获全校同届第一名。1920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附中,毕业后升入公学电机系,半工半读。1925年受五卅运动影响,暑假回乡,组织晦明社,并出版油印刊物《红花》,宣传民主,反对封建迷信。1926年春,赴法国学习音乐。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中共旅欧支部领导成员,编辑《赤光报》,全力从事革命活动。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离巴黎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使用俄文名字:亚历山大·阿列克赛·沙可夫,后便用此译音为中文名字。在苏期间,积极参加文艺活动,被选为学校俱乐部负责人和合唱队的指挥。还和李伯钊、章汉夫等组织业余文学研究组,创作剧本,排演戏剧。编辑本段个人作品1928年,翻译了苏联著名话剧《破坏》(后来我国译本译为《决裂》),并组织剧团演出。后又编导多幕话剧《明天》,1931年李伯钊把剧本带回国内,在闽西苏区再次上演,群众深受鼓舞。这一时期,还在周扬主编的《文艺战线》上以克夫笔名发表译文。1931年夏回国到上海,因接头地点遭破坏,被捕入狱。遭受酷刑,后经营救保释,回乡养病。1932年春,奉命进入中央苏区,任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主编。参加革命根据地第一所艺术学校蓝衫剧团学校(后改名为高尔基戏剧学校)的筹建工作。1933年,任中华苏维埃大学副校长,与毛泽东、林伯渠、梁柏台、潘汉年组成大学委员会。在瑞金,创作了20余首革命歌曲和话剧、活报剧、喜剧等8部。其中七场大型话剧《我——红军》上演后,苏区报纸纷纷赞扬这出戏“打响了第一炮”,“是苏维埃文化与工农大众艺术的开端”。同年底,因病回上海治疗。养病期间,翻译了不少世界名著和革命文艺理论,经常为鲁迅主持的《译文》杂志供稿。1937年抗战爆发后,奉召于10月到延安,任新华通讯社主任。后致力于戏剧活动,连续创作出《广州暴动》、《血祭上海》、《团圆》等大型话剧,在延安演出,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好评。1938年,筹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副院长兼党组书记。1939年秋调至华北解放区。此后八九年间,先后担任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文委书记、晋察冀边区文联主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院长等职。组织创作和排演了《穷人乐》、《熬着吧》、《王七》、《弃暗投明》、《打特务》等剧目。编辑本段社会职务1949年初,担任北平市文化接管委员会副主任,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常务主席团成员兼大会秘书长,当选全国文联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后任中央文委委员、文化部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文化部办公厅主任。1953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1961年病逝青岛。首都文艺界为他举行公祭,陈毅副总理主祭,徐特立、周扬、沈雁冰、林默涵等参加追悼仪式。其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编辑本段其他作品沙可夫从事艺术教育数十年,培养了大批人才。著作有《沙可夫诗文选》,译作有《渔父和金鱼的故事》、《埃及之夜》、《意大利童话》、《伪善者》等。
1949年他从苏联带回前妻,“模范夫妻”成泡影,朱德代表中央警告文/苏扬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需要抽调大批干部参加接管工作,据统计,参加北平接管工作的干部有8000多人,最初从 西柏坡 抽调 的 干部 大概有 500名。
当甘露从萧三口中得知这个消息后,心情十分激动,她才29岁,对这个闻名世界的文化古都充满向往,迫切希望到这个大都市去,于是就跟萧三说她要报名。萧三和甘露于1944年10月结婚,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大儿子才三岁,小儿子还不足周岁,萧三到 晋察冀边区工作 后,他们夫唱妇随,被 周恩来 称赞为 “模范夫妻”。幼儿 正是需要母亲照料的时候,但萧三看妻子进京的心情迫切,她还没看过北平,就同意了。
甘露后来在她的《甘露自传》中写道:
1月26日,接管干部从西柏坡出发,开赴北平。29日凌晨,甘露与 北平市军管会主任、市长 叶剑英同车经过北平东交民巷,她看到北平很多市民早早就站在街道欢迎解放军。 2月3日,她 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规模盛大的入城仪式 , 亲眼见证了这一 历史 时刻。
甘露 参加北平军管会接管工作后,任北平军管会农林水利处科长。她的生活繁忙而充实,充满希望,等待一家团聚。
萧三之所以没有陪甘露来京,是因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就要召开了。 1949年 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举行,决定将中共 中央和军委机关迁往北平。3月22日,叶剑英、李克农从北平发来电报,说北平及搬迁沿途交通警戒等一切布置就绪,党中央可以搬迁。 西柏坡接到电报后,就开始调动车辆搬迁, 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 中共领导及核心机关先期离开 西柏坡, 开往北平。
1949年4月初,萧三带着和甘露所生的两个孩子随中央机关来到北平 。中央为了照顾他们一家的生活,将 甘露调回萧三身边, 任全国文联秘书处科长。
在延安时, 萧三、 耶娃、 甘露的 “三角恋”曾闹得沸沸扬扬,党中央不得不出面处理,批准 萧三与 耶娃离婚,结果耶娃负气带着两个混血儿子去了苏联,成全了这对“模范夫妻”。谁料他们到北平后,这三人的婚变又搅得风波四起,再次惊动了党中央。
从甘露的《甘露自传》中可以看出这次婚变的起因:
由于萧三长期从事国际文化交流工作。 1949年4月,他 随中国代表团经莫斯科到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参加世界和平大会。 苏联方面以为 耶娃 仍然是萧三的妻子,便热心地 为这对“牛郎织女”安排了一次“鹊桥会” 。他们分别五年半了, 耶娃 离开 延安时,他们的儿子大的五岁,小的两岁,现在都已长成了英俊少年。 萧三看到他们,百感交集,不由又想起他 目睹耶娃母子离开时,曾伤感地写下诗歌《送别》。耶娃更是嚎啕大哭,她给萧三写了几十封信,信件从苏联寄到延安,又辗转到西柏坡。如今 他们又在相识相爱之地阔别重逢,诗人动情了, 昔日的恩爱顿时如被唤醒的火山, 情火 喷涌而出。他们紧紧拥抱着,满脸热泪的耶娃抱着萧三说道: “我们相逢就知道,今后我们是再也分不开的,谁也离不开谁了。”
可能萧三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内心,他一生中最灿烂的情诗都写给了耶娃,别人无法取代。他怎么会放弃他的内心?放弃他的耶娃?他要带她回国。于是,萧三立刻 给甘露写信:
甘露毕竟是个通晓情理的女子,自然同情耶娃的处境及独自带孩子的艰辛,何况当初是她插足了萧三和耶娃的婚姻,心中或许有愧,便 同意了。但 她也不是没有防备,一边热情地回信说:“立昂和维嘉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孩子,理应让他们回到中国来,回到革命的队伍里来!”同时又向周恩来作了汇报。
因为6月初,萧三去莫斯科参加普希金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前,甘露曾要求和萧三同行,并取得了周恩来的同意,但萧三没有同意。
出国之前的5月30日夜,周恩来找萧三谈话,要求萧三即使把 耶娃 母子接来,也只能放在哈尔滨等地,不能来北平, 萧三当场 做了 承诺。后来 周恩来又委托李立三再次提示他, 萧三也 点头 答应了。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7月9日深夜,大雨倾盆。 甘露正在北京东总布胡同的家里为萧三伏案校对《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代》的书稿,听见门响, 甘露起身打开门,一下子就惊呆了,门口站着满身雨水的萧三,他身后还跟着金发碧眼的 耶娃 和 两个混血儿 。萧三把 耶娃母子安顿在里 屋后,出来抱着甘露痛哭,坦白他和 耶娃 难以割舍, 已经同居一个多月了……
萧三对甘露说:“耶娃母子在苏联生活很不稳定,现在革命胜利了,我有责任抚养他们母子。我们还是夫妻,让他们与我们一起生活吧。”
犹如晴天霹雳, 甘露对萧三和耶娃的越轨行为,气愤得 说不出话来,心里爱恨交加,她要与 萧三 休息的时候,耶娃在里屋突然放声大哭。
这个玩笑真开大了!不知如何是好的 周恩来当即对这个浪漫的诗人严厉批评: “你三骗!一骗党中央,二骗苏联政府,三骗甘露同志!”
这时期,中苏关系正热。 7月16日,中苏友好协会发起大会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召开, 萧三的工作和使命以及他的婚姻都被放在了这个热点上。 萧三自知 耶娃 已有身孕,左右为难。最终,他 决绝地说 : “我要和甘露离婚,和叶华( 耶娃中文名) 复婚!” 考虑到 萧三 的现实取向,也考虑了中苏关系, 许多领导都赞成萧三与耶娃复婚。 无奈之下, 周恩来只好 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从中协调,做 甘露的思想工作 。俗话说, 清官难断家务事,再难也得断。周恩来首先 安排 耶娃 母子大连暂住,8月甘露被调离北京, 南归杭州,与同乡陈学昭一起筹备中苏友好协会浙江分会,不久 甘露又 调任上海电影制片厂人事科长。萧三送 甘露母子 到车站时,痛哭流涕地对 甘露 说: “我一万个对不起你!”
对此,周 恩来 苦笑着 调侃 道: “你呀,人家是喜新厌旧,你是喜旧厌新。”
不久,萧三便将 耶娃 接回了北京,并且 接二连三地给甘露写绝情信,要求她同意离婚。
周恩来 只能继续对甘露好言相劝, 要求甘露顾全大局,放弃与萧三的婚姻。 处理 萧三的麻烦婚事, 实在不容易,也只有像周恩来这样厚道的人出面了。
接着,安子文、 沙可夫、丁玲、陈明、陈学昭等领导与好友也加入了劝导队伍, 几个月后,甘露逐渐冷静下来。 既然爱而不得, 再留恋已无意义,她同意与萧三离婚, 曾经的“模范夫妻”终于成为镜花水月。
1950年3月, 甘露 回到北京,被中组部选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学习。
这年 耶娃 生下第三子萧和平。 9月,由朱德亲自向萧三传达中央的决定:同意萧三与甘露离婚,与叶华复婚。同时 对萧三感情多变、太过浪漫的行为,给予口头警告处分。
萧三 近乎荒唐的婚变 ,也许受制于“政治因素”的考量,但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对渴望爱情的甘露而言,那种家庭破碎的心理创伤,终究是无法弥补了。 可怜的“养蚕女”、“花木兰”,只能在心里默默流泪,而漂泊多年的耶娃,终于鸳梦重温。
后来,萧三寄给孩子的全部生活费,甘露悉数退回。她决绝地说:“我不希望他再来打扰我们,接孩子,钱啊,信啊的,永远断绝了吧。”
甘露致萧三的信:
这场悲欢离合,究竟是老天开的玩笑,还是当事人的自作自受? 1953年 甘露从 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毕业后,被派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联络部筹建交际科。此后,她和联络部部长谢筱乃相识。 1954年,34岁的甘露与谢筱 乃 结婚,后来生了一个女儿。
1983年2月4日,萧三病逝,享年87岁, 甘露“怀着同志的友谊”也参加了追悼会,她面容平静,外人根本看不出她的心情。 1987年5月24日,甘露病逝, 她在病中默默地走完了67岁的人生之路 。 有人在她的遗物里发现了一张她和萧三的合照,这才意识到甘露从来就没有放下过往,她独自一人埋下了长达四十年的思念。 只落得挽联: “声播蚕桑女,名扬花木兰” 。
2001年11月29日,耶娃(叶华)以90岁高龄在京逝世,结束了她坎坷而传奇的一生, 与萧三合葬。
1946至1948年她生两儿,一家与丁玲同住,周恩来:你们是模范夫妻
1943年经周恩来批准离婚,1944年他第四次结婚,毛泽东祝白头偕老
婚内出轨小24岁的“花木兰”,他洋妻来延安,惊动毛泽东、周恩来
1925年他和俄罗斯女郎在国内热恋,到苏联生下一子,离婚后出大名
她为他改国籍,生下混血儿,1939年他独自回国,毛泽东亲自接待
海宁名人有哪几位?海宁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自唐至清末,海宁共有进士366人。
清代海宁陈家,“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簪缨科第之盛,千百年来海内数第一。
一方山水,育一方人。
在海宁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东晋学者干宝,唐代忠臣许远、诗人顾况,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明代戏曲家陈与郊、史学家谈迁和查继佑,清代三阁老(大学士)陈之遴、陈元龙、陈世倌,诗人查慎行,棋圣范西屏、施定庵,书法家陈奕禧、查升,藏书家吴骞、蒋光煦、蒋光,医学家王士雄,数学家李善兰,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诗人徐志摩、穆旦,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佛学家太虚法师、印顺法师,学者、书法家张宗祥,训诂学家朱起凤,铁道学家徐骝良,文史学家宋云彬,红学家吴世昌,戏剧家沙可夫,教育家郑晓沧,植物学家钱崇澍,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电影艺术家史东山,版本目录学家赵万里,漫画家米谷,科学家沈鸿,英语教育家和翻译家许国璋,美术理论家吴甲丰,香港实业家查济民,作家金庸、陈学昭,古书画鉴定家徐邦达,篆刻书画家钱君等一大批名人。
众多品位高、影响大的名人,为海宁积淀了名人文化的独特领域。
近年来,海宁注重名人文化的研究,修复、开放了陈阁老宅和王国维、张宗祥等名人故居,成立了名人研究会,先后召开了海峡两岸王国维学术研讨会、徐志摩学术研讨会、史东山电影艺术研讨会、金庸学术研讨会、吴世昌学术思想研讨会、郑晓沧逝世20周年纪念会、陈学昭逝世10周年纪念会等等,并且成功主办了“海宁杯”王国维戏曲论文奖颁奖大会,摄制发行了反映海宁陈家的31集电视连续剧《江山为重》。
名人文化的研究,营造了清正高雅的文化氛围,而且也打造了文化产业化的新平台,促进了海宁文化产业的发展。
新华社的历史及历任社长 是什么级别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国的国家通讯社,国家的法定新闻监管机构,同时也是世界性现代通讯社。
1、新华社历史简介
新华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的重要宣传舆论机构,从诞生起就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肩负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发挥喉舌、耳目、智库和信息总汇作用,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华社的前身是由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于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机构。
抗日战争时期红中社在延安更名为新华通讯社。并且与1940年在延安创建了新华广播电台,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1944年9月1日,新华社开办了对国外英语广播。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新华社在华北、晋绥、晋察冀、山东、华中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相继成立分社成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对外发布新闻的唯一渠道。
解放战争期间,新华社担负着中共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任务,成为党中央指导全国革命斗争的重要舆论工具。新中国成立后以后,新华社逐步统一和调整了全国各地的机构,成为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导向现在,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在不断加深。新华社加快了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步伐。中央要求把新华通讯社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使之同我们国家的地位和名望相适应。
2、历任社长(负责人)
王观澜 1931年11月 - 1932年8月 任红中社负责人
周以栗 1931年12月 - 1932年1月 任《红色中华》报主笔
梁柏台 1932年4月— 任《红色中华》报代理主笔
杨尚昆 1932年8月 - 1932年底 任红中社负责人
李一氓1932年底 - 1933年春 任红中社负责人
沙可夫1933年春 - 1933年夏 任红中社负责人
任质斌1933年夏 - 1934年夏 任红中社负责人
瞿秋白1934年2月 - 1935年2月 任红中社社长
任质斌1935年11月 - 1936年春 任红中社负责人
向仲华1936年春 - 1937年1月 任红中社负责人
廖承志1937年3月 - 1937年10月 任新华社负责人
李初梨1937年10月 - 1937年11月 任新华社负责人
沙可夫1937年11月 - 1938年4月 任新华社负责人
向仲华1939年初 - 1941年11月 任新华社负责人
博古1941年12月 - 1946年4月 任新华社社长
余光生1946年5月 - 1946年7月 任新华社代社长
廖承志1946年7月 - 1949年6月 任新华社社长
胡乔木1949年6月 - 1949年10月 任新华社社长
陈克寒1949年11月 - 1952年8月 任新华社社长
吴冷西1952年12月 - 1966年6月 任新华社社长
熊复1966年7月 - 1967年1月 任新华社社长
胡 痴1967年1月— 任新华社代理社长
王唯真1967年9月 - 1967年12月 任新华社代理社长
张纪之1967年12月 - 1972年9月 任新华社军管小组组长
朱穆之1972年9月 - 1977年12月 任新华社社长
曾涛 1977年12月 - 1982年4月 任新华社社长
穆青 1982年4月 - 1992年12月任新华社社长
郭超人1992年12月 - 2000年6月 任新华社社长
田聪明2000年6月 - 2008年3月任新华社社长
李从军2008年3月 - 2014年12月任新华社社长
蔡名照 2014年12月 - 至今任新华社社长
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是谁提名的?01
毛泽东
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是毛泽东提名的。鲁迅艺术学院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1940年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
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是毛泽东提名的。鲁迅艺术学院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1940年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 旧址位于延安城东北5公里桥儿沟,一座中世纪城堡式样的大礼堂,每到新年之际这里都举办稀奇迷人的化妆舞会。现保存有天主教堂一座和石窑洞数十孔。属1961年国务院颁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8年2月,毛泽东和周恩来领衔,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人联名发出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文中说,艺术是宣传、发动与组织群众的最有力的武器,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已是不容稍缓的工作,因此创立鲁迅艺术学院,要沿着鲁迅开辟的道路前进。中共中央委托沙可夫、李伯钊、左明等人负责筹建鲁迅艺术学院。此时,宁、沪等地大批文艺工作者陆续来到延安,为鲁艺的创办创造了条件。
在延安七年半的时间里,鲁艺开办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系,培养学生685人。穆青、贺敬之、冯牧、李焕之、郑律成、刘炽、莫耶、王昆、成荫、罗工柳、李波、时乐蒙、于蓝等文学家、艺术家均为鲁艺学员。鲁艺还创作了《白毛女》、《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一大批极富影响力的作品,活跃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对中国现代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浙江海宁出了哪些名人>>>陆逊(183~245),三国东吴名将,吴郡华亭(今浙江)人,曾任海昌(今海宁一带)屯田都尉。
干宝(?~336),东晋学者。
顾欢(420~483),南朝宋、齐时学者。
顾越(493~569),南朝梁学者。
戚衮(519~581),南朝梁学者。
褚无量(645~719),唐学者。
许远(709~757),唐忠勇名将。
顾况(708~801),唐诗人。
朱淑真,宋著名女词人。
杨由义,南宋初官至太府卿,朱熹曾是他学生。
张九成(1092~1159),南宋状元。
荣肇(1226~1307),宋元热心教育事业者。
胡奎,元末明初诗人。
贝琼(1314~1378),明诗人。
朱妙端(1423~1506),明女诗人。
祝萃(1452~1518),明学者,善治水。
苏平、苏正,兄弟均为明诗人。
周应祯(?~1554),明抗倭将领。
许相卿(1479~1557),明学者。
陈与郊(1544~1611),明戏曲家。
查秉彝,官顺天尹,曾上疏历数严嵩、严世藩父子罪行。
祝以豳(1551~1632),明爱国将领,曾击退荷兰侵略者对粤边骚扰。
陈司成,明末名医。
周宗彝(1600~1645),明末抗清文士。
谈迁(1594~1658),明末清初史学家。
祝渊(1614~1645),明末文士,重气节,反对魏忠贤,清兵攻陷杭州时自缢。
陈之遴(1605~1666),明末有文名,曾为南明官员,后仕清任礼部尚书,终被流放。
朱朝瑛(1605~1670),明末清初学者。
朱一是(1610~1671),明末文士,入清不仕。
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
范骧(1608~1675),清初书法家。
张次仲(1589~1676),明末清初学者。
查继佐(1601~1676),明末清初史学家。
陈确(1604~1677),明末清初哲学家。
陈瓛,明末清初书法家。
李因(1610~1685),明末清初女诗人、画家。
陆嘉淑(1620~1689),工诗文,善书画,多藏书,终身不仕清。
许三礼(1625~1691),河南安阳人,清初海宁知县,编修《海宁县志》,重教育,有官声。
沈珩(1619~1695),清康熙三年会试第一。
杨雍建(1631~1704),清初官员,以敢谏著称。
查升(1650~1707),清书法家。
陈奕禧(1648~1709),清书法家。
陈诜(1642~1722),清康熙时名臣。
许汝霖,清康熙时名臣。
马思赞(1669~1722),清藏书家。
陈訏(1650~1722),清教学家。
查慎行(1650~1727),清著名诗人。
查嗣庭(1664~1727),清康熙时官至内阁学士,雍正四年陷身文字狱,病死仍被枭首,兄慎行嗣瑮等亲族多人受株连。
查嗣瑮(1652~1733),清诗人。
陈元龙(1652~1736),清雍正时任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朱自恒,清画家。
陈邦彦(1678~1752),清书法家。
陈世倌(1680~1758),清乾隆时任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沈翼机,清学者,参加纂修《浙江通志》。
俞兆岳,清时有功于海塘建筑,是用铁榫加固塘身的发明者。
范西屏(1709~1769后),清围棋国手。
施定庵(1710~1770),清围棋国手。
周广业(1730~1798),清学者。
吴骞(1733~1813),清藏书家。
周春(1729~1815),清学者。
陈鳣(1753~1817),清学者。
许光治(1811~1855),清书法家,工篆隶,花鸟画家。
许光清,清书法家,学者。
周乐清(1785~1855),为官注意平反冤狱,有政声,戏曲创作家。
达受(1791~1858),清名僧。
蒋光煦(1813~1860),清藏书家。
许梿(1787~1862),为官善决疑狱,博通文学、医学。
钱泰吉(1791~1863),清方志学家,嘉兴人,居海宁多年,主讲学,多藏书,纂《海昌备志》52卷。
王士雄(1808~1868),清医学家。
许楣(1797~1870),清学者。
陈子仙(1821~1870),清围棋国手。
唐仁寿(1829~1876),清藏书家。
管庭芬(1797~1880),清画家,并工诗文,精鉴赏,校勘。
李善兰(1811~1882),清教学家,我国近代科学先驱者,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 位教授。
蒋光焴(1825~1892),清藏书家。
吴嗣广,清学者,参与纂修《浙江通志》。
许仁沐(1842~1899),热心教育事业,纂修《常山县志》。
李圭,江苏江宁人,清光绪十九年任海宁知州,有功于治水。
朱昌燕,晚清当地学者。
朱宗莱(1881~1919),精文字校勘。
杭辛斋(1869~1924),著名新闻工作者。
汪润秋(1905~1926),救火身亡。
王国维(1877~1927),国家大师,史学家,著名学者。
钱崇润(1886~1927),医学家。
朱定瑨(1854~1929),热心教育事业,晚年热心修志。
单不庵(1878~1930),教授,深研理学。
严远庄(1847~1930),善绘画,致力于灯采艺术。
徐志摩(1897~1931),著名诗人。
周承德(1877~1935),书法家。
吴小鲁(1877~1936),乡绅。
陈士柏(1906~1938),湖南桑植县人,1938年日军侵犯海宁,陈为62军营长,屡胜敌军,后牺牲于马桥平陵庙。
袁湘君(1919~1938),抗日女医务工作者,在茶院大桥殉难。
蒋百星(1882~1938),军事学家。
褚学潜(1919~1940),中共党员,烈士,抗战时牺牲。
陆宗舆(1876~1941),“五四”运动群众要求惩办的亲日派三个卖国贼之一。
冯李伦(1922~1941),烈士,新四军营教导员,1941年秋与日军战斗时牺牲。
陈才庸(1913~1942),烈士,中共地下党员,皖南事变后被杀害。
徐骝良(1878~1942),铁道专家。
何孝章(1908~1943),烈士,中共地下党员,皖南事变后被杀害。
褚台夫(1919~1944),国民党抗战英雄,空军烈士。
顾贻榖(1885~1944),金融家。
吴其昌(1904~1944),文史学家。
徐申如(1872~1944),实业家。
单士厘(1858~1945),早期旅外妇女,回国后著书介绍西方文化。
周富亭(1864~1945),能工巧匠,尤善制刀。
徐明(1920~1946),烈士,中共地下党员,新四军北撤后任茅山留守处政委。
杭穉英(1900~1947),商业美术家。
太虚(1890~1947),名僧。
朱起凤(1874~1948),文字学家,独立纂成《辞通》。
【海宁当代名人大全】
查人伟(1887~1949),辛亥革命志士,抗战后浙江民盟负责人之一。
吴育英(1920~1949),烈士。
陈巳生(1892~1953),实业家。
许行彬(1874~1953),早期新闻工作者。
史东山(1902~1955),知名电影艺术家。
李尊庸(1901~1959),摄影家。
张惠衣(1898~1960),教授。
徐永祚(1893~1961),著名会计师。
沙可夫(1903~1961),艺术教育家,中共早期党员。
周承菼(1883~?),民国将领,后去台湾。
张宗祥(1882~1965),知名学者。
钱崇澍(1883~1965),植物学家。
徐凌云(1885~1965),昆剧研究家。
张竟仁,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
冯朱棣(1896~1966),兵器专家。
胡伦清(1896~1966),教授。
张关友(1936~1966),烈士。
查猛济(1936~1966),教授。
王敬五(1880~1968),爱国教师。
严谔声(1898~1969),爱国新闻工作者。
王仲闻(1902~1969),王国维次子,精研词学。
李应吉(1914~1969),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主任。
王和伯(1891~1970),省级名中医。
陈乃乾(1896~1971),版本目录学家。
周家祺(1901~1973),著名足球运动员,体育界专家。
葛衢康(1911~1973),体育界专家。
朱宇苍(1888~1976),教育事业家。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
费哲民(1893~1978),教授。
刘质平(1894~1978),音乐艺术家。
郑晓沧(1892~1979),教育家。
宋云彬(1897~1979),作家、史学家,知名新闻工作者。
赵万里(1905~1980),教授,版本学家。
沈鼎三(1910~1980),化学家,染料专家。
王国华(1887~1980),王国维弟,教授,长期从事英语教学。
周方光(1918~1981),海军教育训练工作者。
周济(1914~1981),金融、外汇工作专家。
王恒守(1902~1981),物理学家。
杭毅(1894~1981),国民党将领。
查良钏(1897~1982),教授。
顾达一(1906~1982),民国官员,有功于抢修海塘。
钱境塘(1907~1983),金石书石收藏鉴赏家。
许志行(1902~1983),作家。
虞尔昌(1904~1984),台湾大学教授。
魏柏荣(1909~1984),皮影戏艺人。
吴梅(1914~1985),女,革命新闻工作者。
杭观华(1929~1985),工艺美术女专家。
沈红茶(1902~1985),画家。
高平均(1909~1985),教授,地质学家。
陈洪田(1917~1985),农民育种家。
吴世昌(1908~1986),学者,以研究红学著称,长文史,善诗词。
米谷(1918~1986),漫画家。
夏之栩(1906~1987),女,革命工作者,轻工业部副部长。
甘露(1920~1987),女,革命工作者,长期从事外事工作,热心蚕桑事业。
贾祖璋(1901~1988),科普作家。
李蓝炎(1915~1988),长期从事部队卫生工作,后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居天籁(1906~1989),中共海宁第一个党组织—硖石支部书记。
金祥恒(1918~1989),台湾大学教授。
蒋复璁(1898~1990),在台湾,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许姬传(1900~1990),京剧剧作家、评论家。
陈尚志(1922~1990),妇科名中医。
欢迎大家了解补充
鸿儒怎么读鸿儒读音如下:
鸿儒[hóng rú]指大儒。泛指博学之士。其中,“鸿”是“大”的意思。“儒”指读书有学问的人。
鸿儒的造句: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藏书是一种雅好,文风鼎盛,鸿儒硕彦荟萃的苏州,留下了数量可观的藏书楼。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名句。
4、毕尔先生堪称政治学鸿儒,论文发表和著书立说无可计数。
5、王充推重文人鸿儒意在强调文章著述的实用功能,他甚至将论说著述的实用功能等同于政治上的功业。
6、那王老夫子落第秀才一枚,尽管不是什么鸿儒硕学,却也并非都都平丈之流。
7、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我真是羡慕方鸿儒。
8、在下倘未说错,适才所言者,当是尚长进尚鸿儒和许悠然许焕之先生了。
9、成仿吾、沙可夫、田间以及各地硕彦鸿儒纷纷参加,集会时纷纷挥毫作诗,以邓拓和董鲁安诗作较多,并相互唱和,成为一段美谈。
10、至于文人好名,曾国藩幕中也养了一批“鸿儒硕学”之辈,以满足他们的好名之心,以为他自己服务。
11、由此,萧乾亲眼目睹了这些硕学鸿儒,领略了他们的风采,聆听了他们的高见,增加了自信,并渐渐与林徽因、金岳霖等一批学界大腕儿结成了良师益友。
12、在古代,匡衡凿壁借光,成一代鸿儒;王冕牛背学画,终荷花飘香。
13、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征“博学鸿儒”,学生代为力辞。
TAG:
热门标签: 道德经中水的品格包括(1) 套白狼(1) 左氧氟沙星(1) 荔枝肉(1) 爆米花(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三十四十(30岁到40岁叫什么)
古代对三十、四十岁的人怎么称呼?(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幼年泛称——总角、垂髫; 10岁以下称黄口。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
上一篇
砂子和沙子的区别(砂子与沙子有什么区别?)
“沙子”和“砂子”有什么区别吗?大概地可以按“沙子是颗粒比较细小的,砂子是颗粒比较大的”区分砂 砂【sand】指的是岩石经风化或轧制而成的粒径为0.074~2mm的粒料。砂,有很多种类,有河砂,海砂,金属砂,天然砂岩粉化后的砂,等等!说偏离一点,还有砂布。此处就字面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