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野客资源整合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中心 > 生活百科

生活百科

石豆兰属(石豆兰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2023-08-13 15:26:14生活百科23
石豆兰属为什么要和卷瓣兰属合并为一个属?石豆兰属(Bulbophyllum)又名豆兰属,是兰科的大属之一,全属有超过1000个原种,泛布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附生于石上或树上的合轴型气生兰(图32)。卷瓣兰属(Cirrhopetalus)曾作为...
石豆兰属为什么要和卷瓣兰属合并为一个属?

石豆兰属(Bulbophyllum)又名豆兰属,是兰科的大属之一,全属有超过1000个原种,泛布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附生于石上或树上的合轴型气生兰(图32)。卷瓣兰属(Cirrhopetalus)曾作为石豆兰属中一个组,后来被独立成一个属。从石豆兰属分立的依据是石豆兰属的花序多为总状,而卷瓣兰属则为伞状(图33)。此外,卷瓣兰属的2个侧瓣长而扭曲,而石豆兰的侧花瓣短而不显著。但尽管如此,经研究发现,石豆兰属某些种具有和卷瓣兰属花的特征,外形介于这2个属之间,以致现在又将卷瓣兰属植物合并到石豆兰属之中,统一为石豆兰属。

图32 原产菲律宾的德氏石豆兰

图33 原产东南亚的美发卷瓣兰

石豆兰属的主要特征是有一个卵形或矩圆形的肉质假鳞茎,茎上部有1或2片肉质的叶片,假鳞茎之间以一条匍匐而生的根状茎相连,花序总状或伞状,花红、玫红、粉红、紫红、黄、白等色,通常有斑点和条纹,有些种类的花还有香味,与较宽阔的花瓣相比,唇瓣会显得较小。

在国内,流行栽培的石豆兰属植物主要来自于国产野生原种,例如豹斑石豆兰(Bulbophyllum cotomaculosum)、芳香石豆兰(B.ambrosa)、赤唇石豆兰(B.affine)、长足石豆兰(B.pectinatum)、藓生卷瓣兰(B.retusiusculum)、直唇卷瓣兰(B.delitescens)、美花卷瓣兰(B.rotschildianum)、梳帽卷瓣兰(B.andersonii)和富宁卷瓣兰(B.funingense)等。它们多被附植于树蕨板或枯木上种植,也有用盆栽或吊篮栽培,悬于空中,极具热带情调。此外,也有为数不少的国外引入种被栽培,如叶片巨大,长似领带的巨型石豆兰(B.gigantea),花序如披散头发的美发卷瓣兰(B.mesae),花形似拖鞋的拖鞋石豆兰(B.frostii),花序呈扁带状的扁带石豆兰(B.platyrhachis)等。石豆兰属植物一般喜半阴潮湿环境,人工栽培要注意湿度和温度的变化,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生长较好。

石豆兰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石豆兰味甘、淡,性凉,有清热润燥,化痰消肿作用。

石豆兰根茎纤细,横生,具节,节上着生假鳞茎,绿色,小形,卵圆状,具棱。每个假鳞茎顶部生叶1片,狭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5~3厘米,先端微缺,中脉凹下,全缘。伞形花序由假鳞茎基部抽出,具细总梗,有花4~6朵,花淡黄色,花期6-8月。

扩展资料:

石豆兰分布范围

石豆兰属植物广泛分布于和亚洲、非洲、美洲及澳洲,主要生于热带与亚热带气候的地区,温带也有相对少量的分布。亚洲物种最多,主要分布地从中南半岛海拔2500米的喜马拉雅山麓向南延伸至东南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

非洲有数百种,主要分布在近赤道地区和马达加斯加岛。美洲有数十种,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澳洲的新几内亚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有分布;其中新几内亚岛分布着至少600种石豆兰,被认为是本属植物的发源地。

这是什么植物?有谁知道的?

石豆兰

别名:石豆、岩豆(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石枣、石米、金枣(《陕西中草药》),独叶岩珠、鸭舌兰、岩板楂、青龙珠、线岩珠(《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科属:兰科石豆兰属

花果期:花期6~8月

形态特征:

根茎纤细,横生,具节,节上着生假鳞茎,绿色,小形,卵圆状,具棱。每个假鳞茎顶部生叶1片,狭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5~3厘米,先端微缺,中脉凹下,全缘。伞形花序由假鳞茎基部抽出,具细总梗,有花4~6朵;花淡黄色。

分布环境:岩石阴湿处,也附生于树干上

分布:陕西、浙江、福建、四川等地

药用价值:

【采集】夏、秋采收,除去泥土及杂质,阴干。

【性味】甘辛,凉。

①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甘辛,寒。”

②《陕西中草药》:“甘淡,凉。”

【功用主治】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凉血活血。治高热惊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关节肿痛,痈肿,咽痛,跌打损伤。

①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滋阴降火,清热利湿。治高热惊风,白喉,口腔炎,牙痛,乳痈,背痈,风湿痹痛。”

②《陕西中草药》:“活血舒筋,补阴助阳。治半身不遂,四肢瘫痪,风湿麻木,刀伤,跌打损伤,汤、火烫伤,小儿高烧抽风,遗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浸酒。外用:研末调敷。

【选方】

① 治小儿惊风,角弓反张:鲜石豆兰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 治风热咽痛,实火头痛:鲜石豆兰一至二两,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 治关节肿痛:鲜石豆兰二至四两,金银花藤一两,猪蹄一个,黄酒四两。水炖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 治乳痈:鲜石豆兰捣烂敷患处,另用鲜全草二两,烧酒一至二两。隔汤炖,分二次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 治劳伤:石枣一至二两,泡入一斤白酒中,每早、晚各服一酒盅;或石枣、石豇豆各五钱,泡酒服。(《陕西中草药》)

⑥ 治刀伤:石枣适量,研粉,开水调敷伤处。(《陕西中草药》)

请大家看一下这是什么绿植,每片叶子根部都有一个球状

因无图,估计是

中文学名:石豆兰

拉丁学名Bulbophyllurn radiatum Lindl.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科:兰科

属:石豆兰属

种:石豆兰

多年生常绿匍匐小草本。气生根须状,白色。蒴果卵形。花期6~8月。

石豆兰的功效与作用

核心功效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补肾壮阳

石豆兰的简介

石豆兰是对兰科石豆兰属植物的泛称。多年生常绿匍匐草本。气生根须状,白色。根茎纤细横生、具节,节上着生假鳞茎,绿色,卵圆形,具棱。每假鳞茎顶部着生叶l片。有花4-6朵:花淡黄色。蒴果卵形。花期6-8月。生于山野阴山岩石及树干上。产于贵州长顺、兴义、雷公山;分布于广西、云南、福建等地。

功效作用

1、祛风除湿,野生石豆兰是一种能祛风除湿的中药材,它能抑制人体内风湿因子的活性,并能加快人体内湿毒代谢,对人类经常出现的风湿骨痛有特别好的治疗作用,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用它煎水喝,也可以把新鲜的石豆兰研成泥状外敷在疼痛的部位上,用药以后能尽快止痛。

2、消肿止痛,野生石豆兰是一种能消肿止痛的中药材,它能加快人体内淤血消散也能加快人体内多余水分排出,能防止水分在人体内滞留,对人体经常出现的肿痛有明显缓解作用,特别是人们出现咽喉肿痛和目赤肿痛,以及牙龈肿痛,还有关节肿痛等不良症状时及时服用石豆兰就能让症状减轻。

3、补肾壮阳,野生石豆兰对人类身体还有明显滋补作用,它能提高人类肾功能,可缓解肾虚,男性服用它以后能缓解遗精华精和阳痿早泄对增强男性性功能有极大好处,它也能防止人类因肾虚,导致腰膝酸软和腰腿疼痛。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适宜。

禁忌人群

体质虚寒者。

不宜同食

无特殊同食禁忌。

食用方法:

石豆兰煎汤:石豆兰洗净,蒸后晒干,取3~5钱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煎煮,煮好后饮汤即可。

有谁知道这个是什么植物吗?求告知。目前查资料,好像是石豆兰属,具体是哪个种?

这种植物是长茎羊耳蒜

长茎羊耳蒜:是兰科羊耳蒜属植物,附生草本,较高大。假鳞茎稍密集,通常为圆柱形,较少近长圆形,基部常多少平卧,自下向上渐狭,上部直立,长(3-)7-18厘米,直径3-8(-12)毫米,顶端具2叶。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西南部、云南和西藏东南部,生长于海拔200-2300米林中或山谷阴处的树上或岩石上。

性态特征

附生草本,较高大。假鳞茎稍密集,通常为圆柱形,较少近长圆形,基部常多少平卧,自下向上渐狭,上部直立,长(3-)7-18厘米,直径3-8(-12)毫米,顶端具2叶。叶线状倒披针形或线状匙形,纸质,长8-25厘米,宽1.2-3厘米,先端渐尖并有细尖,基部收狭成柄,有关节;叶柄长1-4厘米。花葶长14-30厘米,外弯;花序柄略压扁,两侧有很狭的翅,上部靠近花序下方有1-2枚不育苞片;总状花序长9-20厘米,具数十朵小花;花苞片狭披针形,薄膜质,长3-7毫米;花梗和子房长4-7毫米;花绿白色或淡绿黄色,较密集;中萼片近椭圆状长圆形,长2-3毫米,宽0.8-1毫米,先端钝,边缘外卷;侧萼片卵状椭圆形,略宽于中萼片;花瓣狭线形,长2-3毫米,宽约0.3毫米,先端浑圆;唇瓣近卵状长圆形,长2-3毫米,宽约1.7毫米,先端近急尖或具短尖头,边缘略呈波状,从中部向外弯,无胼胝体;蕊柱长1.5-2毫米,稍向前弯曲,顶端有翅,基部略扩大。蒴果倒卵状椭圆形,长4-6毫米,宽3-4毫米;果梗长3-6毫米。花期9-12月,果期次年1-4月。


TAG:
热门标签: 提现(2) 华州(1) 经济师(55) 栾书(1) 风景区(3)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