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野客资源整合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中心 > 生活百科

生活百科

宋玉对楚王问(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

2023-08-13 15:29:48生活百科21
《古文观止·宋玉对楚王问》译文与赏析 宋玉对楚王问 宋玉对楚王问 《楚辞》 【题解】 【原文】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80]?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81]?”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注释】...
《古文观止·宋玉对楚王问》译文与赏析

宋玉对楚王问

宋玉对楚王问

《楚辞》

【题解】

【原文】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80]?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81]?”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注释】

[80]遗行:指不检点的行为。

[81]不誉:议论他的不是。

【译文】

【原文】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82]。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83],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84]。

【注释】

[82]属:接续,连续,这里是跟随的意思。

[83]杂以流徵:比喻唱曲子时唱得音调板眼准确。

[84]弥:愈,更加。

【译文】

“有一位在都城唱歌的客人,他开始唱《下里》、《巴人》时,都城中附和着跟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时,能附和着跟他唱的人还有几百人。等到他唱《阳春》、《白雪》时,能附和着跟他唱的就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当他引用商声,刻画羽声,又夹杂运用流动的徵音时,全城中能附和着跟他唱的就只剩下几个人了。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能够附和的人就越少。

【原文】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85],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86]。夫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87],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注释】

[85]绝:超越。

[86]杳冥:指极高极远看不清的地方。

[87]暴:晒的意思。

【译文】

“所以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凤凰拍打着翅膀飞上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用脚拨乱飘动的云,飞翔在极其高远的天空。而在那篱笆间穿梭的小雀,又怎么能了解天地的广阔呢!鲲鱼清晨从昆仑山脚出发,中午在碣石山畔晒脊背,傍晚在孟诸投宿。那一尺来深水塘里的小鱼,又怎么能和鲲鱼一样测量长江大海的广阔呢?

【原文】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88],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注释】

[88]瑰意琦行:卓异的思想和不平凡的行为。瑰,奇伟。琦,美好。

【译文】

“所以不只是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士人中也有高人雅士,圣人有宏大的志向和高尚的品德,卓尔不群,那些平庸的人又怎能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

【评析】

本文写了宋玉才华横溢,但在仕途上不得志,不被士人所称赞,还受到士人、百姓的排挤和毁谤。楚王为此向宋玉提出质疑,宋王先是谦卑地承认自己的确没被士人所称赞,接着便开始为自己辩解。

首先他用高雅的音乐形象地阐明“曲高和寡”的道理,将自己不为士人所理解的原因说明。然后他又用凤凰、鲲鱼作鲜明对比,标榜自己才智过人,孤傲清高,进而陪衬出天壤间本来就有高下之别、贤愚之分的道理。

文中通篇没提及自己,却时时在为自己辩解。文章委婉含蓄,形象瑰奇,比喻贴切,很有说服力。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如下:

原文: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_,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_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译文:

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那么不称赞你呢?”

“有个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其声而为商音,压低其声而为羽音,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

“所以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那跳跃在篱笆下面的小_雀,岂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大!鲲鱼早上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渤海边的碣石山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深水塘里的小鲵鱼,岂能和它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

“所以不光是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士人之中也有杰出人才。圣人的伟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独自存在,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

如何鉴赏宋玉的《对楚王问》?

《对楚王问》是问对体,即假设主客问答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所以文章一开头,就写楚顷襄王听信谗言,责问宋玉。宋玉宕开一笔,满口承认有“遗行”,不作申辩,只是希望宽恕,让他把话说完。

其次,写宋玉的答辞。其答辞以讲故事的形式,表面与“遗行”无关,实则均为“遗行”进行辩驳。分三个层次:一是讲一位歌手在郢都唱歌,唱“下里巴人”低级通俗的歌时,唱和者数千人;唱“阳阿薤露”较高级的歌时,应和者数百人;唱高雅的“阳春白雪”之歌时,能跟着唱的不过数十人;最后唱高难度的变化无穷的歌时,能和者只有几人。可见“曲高和寡”,暗示智高之人不为人理解。二是以凤凰、鲲鱼与鷃雀、小鲵的对比,说明渺小的鹦雀、小鲵之类的谗佞小人不会理解如凤凰、鲲鱼一类大智者的胸怀与能力。三是以圣人与世俗之民的对比,说明凡夫俗子哪能了解我(圣人)的所作所为。三重对比中,宋玉白比为高雅之乐曲、鸟中之凤、鱼中之鲲、人中“圣”人,说明自己情操高尚,与那些鼠目寸光的谗佞小人有天壤之别,故遭到他们的诬陷也就不足为怪。尽管宋玉没有对“遗行”进行辩解,但“故事”一完,“遗行”之诬也就不攻自破。宋玉的高洁清高、孤芳自赏自然显现,楚顷襄王及周围佞臣的昏庸、恶劣昭然若揭。

有力地反驳了楚王的责问,真是笔力千钧,水到渠成。不仅抒发了作者孤高自傲、不同流俗的品格,同时也流露了宋玉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愤懑之情,具有骚情雅意,隽永无穷!

全文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理寓其中;逐层推进,逐层深入;答辩一完,戛然而止,如载奔马,干净利落,有余音绕梁之效。

此作的笔法高绝之处,是在“不经意为文”。作者并不是精心着意地作文,只是从生活中撷取普通问对,打打比方,在不经意中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流露出隐隐的不满情绪,值得细加玩味。

引商刻羽的成语故事

引商刻羽的成语故事《宋玉对楚王问》如下:

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阳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开始的少多了,但还有好几百人。后来他唱格调比较高难的《阳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调高雅的商音、羽音,又杂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着唱的人更少,只有几个人了。

说到这里,宋玉对楚王说:“由此可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圣人有奇伟的思想和表现,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楚王听了,说:“哦,我明白了”。

写作背景

相传为屈原弟子的宋玉同样也遭受到楚国宗室贵族的排挤和谗害,但宋玉没有选择以死来抗争现实,而以机智的辩答表明自己的清白。本文记叙的便是宋玉对楚王责难的精彩辩白。文章通过楚王听信谗言,责问宋玉之“遗行”,宋玉巧妙设譬取喻进行答辩,表现了宋玉超然独处、不同流俗的孤芳自赏的情怀。

反映了楚顷襄王时宗室专权、朝政日非、嫉害贤能的黑暗现实。全文结构简洁明晰,一问一答,毫无枝蔓。《对楚王问》是问对体,即假设主客问答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宋玉对楚王问

奸佞诋毁从容对   曲高和寡浩然情 ——赏读宋玉的《对楚王问》

谈及宋玉,人们会自然而然地与屈原建立起关联。作为屈子正宗嫡传,宋玉在继承老师衣钵的基础上对楚地文学样式进行加工创新,对《楚辞》的成熟与繁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正是因宋玉的作品艺术成就高,成为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楚辞作家,后世常将两人合称为“屈宋”。而与其文学才华相匹配的是宋玉也是一位玉树临风的美男子,他曾经在名篇《登徒子好色赋》中这样描写自己:“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美貌流传千古,楚辞文学的发展与繁盛功不可没,二者相得益彰,就有了天下第一风流才子的美誉。

其次,巧用比喻,层层推进的委婉含蓄的解说。既然自己不被“士民众庶”理解和接纳,就意味着自己和这些人不是同道之人。“志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以这样的话来给自己开脱,显然是不能为楚襄王接受的。鉴于此,宋玉取譬浅显的音乐。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有不同的受众,为不同的群体所接纳欣赏,说明不同的人所处的环境和层次不同,眼界胸襟和修养就不同,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从《下里》、《巴人》到《阳阿》、《薤露》,从《阳春》、《白雪》到“引商刻羽,杂以流徵”,随着音乐层次的提升,品位的提高,能够欣赏的人就越来越少:“属而和者数千人-属而和者数百人-属而和者数数十人-属而和者不过数人”。由于音乐本身有着文野、深浅、高下、雅俗之别,与此相对应的唱和者也就出现了巨大的差异。高山流水遇知音,高雅的艺术精品,属于趣味高尚的“和者”。很显然,宋玉是把自己标榜为志趣绝俗、行为超群之人。置身于“士民众庶”之中,自然就有了“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之感。“知音其难哉!俗鉴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杨》,宋玉宋玉伤《白雪》也。”音乐对帝王来说并非稀罕之物,宋玉从四个层次谈音乐,谈音乐的受众,当然是能够为帝王认识和接受的。

最后,形象夸张,鲜明对比的泾渭分明的显志。经过使用对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和者”的比喻说理,楚襄王内心的疑惑慢慢解开。但是,宋玉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阐述,以明己志。当然,角度转换也不是直陈其理,而是采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进行形象地说理。凤凰之大与斥鷃之小、鲲之大与鲵之小的对比,形象地说明因所处的位置不同,眼界不同,各自呈现的生命状态就不同,所达到的境界也就不一样:凤凰之大,可以“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而斥鷃之小,只能居于“蕃篱”,不可能“料天地之高”;至于鲲与鲵,一个能够“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一个只能在“尺泽”间,无法“量江海之大”。通过形象的夸张和鲜明的对比,孰高孰低已见高下,作者的情感指向已经非常明确。经过对比衬托之后,作者真正的意图呈现也就水到渠成。前面的鸟与鱼的夸张对比的描写,其实是为后面“士亦有之”结论的得出做铺垫,即物是这样,人也不例外。高低贵贱有别自古亦然。既然如此,自己把圣人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在芸芸众生中穿行时也就多了几分寂寞。因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所以“世俗之民,安知臣之所为”。也就是说,自己品行高韬,心旌浩渺,不能为士民庶族理解和接纳也就不足为怪。但是,自己不会因为这些人的不理解,甚或诋毁而改变节操,应时刻谨记老师屈原的谆谆告诫:“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杂文一体,行文灵活,虽非主流,但别出心裁,实乃奇文。”君臣对答,本是关涉民生国是,但宋玉却独辟蹊径,巧借对话以申诉己志。行文中浅显的比喻,形象的夸张,鲜明的对比,极力的铺陈,多变的句式,让文章表现出灵动飞扬之态。这种寓说理于譬喻、抒情之中的写法,已初见杂文笔法的端倪。而由本文中衍生出来的“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旷于当下,也是值得仔细咀嚼和玩味的。

附《对楚王问》原文: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zhǔ)而和(hè)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xiè)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zhǐ),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hè)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yàn),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qí)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ní),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陈士同)


TAG:
热门标签: 层次(2) 泡水(3) 左倒库(1) 李元昊(3) 工艺(5)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