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里说"国家昏乱,有功臣"是什么意思?你有何见解?
先来看看我们历史上的我们的几大忠臣出现的时间点:
第一: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又字道邻,祥符人(今河南开封)。崇祯年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崇祯八年(1639年),随卢象升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十年,被张国维推荐升任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广部分府县。
老子
第二: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还有:比干(商末),文天祥(宋末)。
但是他们的出现有没有改变朝代的命运呢?
像一个企业要倒闭时,员工都要跳槽,有两个人坚决不跳槽,与企业共存亡,老板说,只有这两个员工对我最忠诚了。
可是这样又能改变得了企业的命运吗?咱们用脑袋想想顶多是多了两个炮灰而已。
其实好的国家和企业不需要忠臣,好的国家体系已经在问题还没有出现时把问题都解决了。
在体系内的改错机制就像一个人能发现自己的缺点,能正视别人的意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上古时代讲“保家卫国”,而保家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想明代和满清打仗,满清占领了中国,然后出现了什么情况,60年内,还有人反抗,后面就没人反抗了,然后拍个连续剧《雍正王朝》《康熙王朝》一样,然后大家还觉得那些人很有手腕,很懂得计谋啊,好崇拜。
老子
所以那些明末的忠臣们去哪里了呢?他们回头看是不是死的很不冤呢?
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主要不是看哪个打赢了哪个,哪个民族的繁衍生存能力强,哪个就会强大。满清人到现在能写满文的不剩10个不到了嘛。如果二战时日本占领了中国,说不定也是这个结局。
当年的蒙古族又去哪儿了呢?
当年租界的时候,租界里面平安喜乐,租界外战火纷飞,所以很多老百姓把租界的界碑往外移,希望自己家被划到租界里面。
现在的历史书写,那些殖民者偷偷把自己的范围扩大多少多少公里。其实很多都是老百姓们在做的。
所以说一切违背人性的,违背规律的,都是白搭。
周代的时候很注重家庭利益的保护,人首先要保住自己的家。春秋之后,不断地把国的地位不断往上提,超过了家的意义。
所以看也是《终南山主人》书中的那个古公,为了减少民众的伤亡,他宁可自己搬家,让出君王的位置。这也让我联想到,二战时,直接投降的那些国君,不做任何抵抗,为了保住人民和城市。
TAG:
热门标签: 酒精性(1) 奥尼尔(1) 女孩(14) 代表(23) 南端(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煮酒论英雄!中国史上最著名的八大饭局
01 杀机四伏的饭局——鸿门宴 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想趁机杀掉刘邦。 项伯为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
-
上一篇
来自中国最后一位太监的回忆,后宫嫔妃洗澡不用手!
对清朝历史研究比较深的朋友,或许应该听过孙耀庭的名字,有一本书就做《中国最后一位太监》,书中的主人翁就是孙耀庭。 孙耀庭是天津西双塘村人,从小家庭生活贫困,所以他入宫当太监,一边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但他成为太监的路程,却充满波折,因为他挥刀自宫那一年,正是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那一年,结果他虽净身..